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林北笛韻簫聲


M10036001 蔡念辰/M10036008 游愷庭/M10037006 陳欣瑜/指導教授_黃世輝 老師
達人故事
        台灣傳統工藝之一的竹管樂器,已經很少人做了。黃朝慶先生現年62歲的,做笛簫已經有40幾年經驗,目前在台灣有名氣,產品也外銷到全世界各地。
民國七十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台灣的傳統工藝之一的產業漸漸走下坡。為了家庭的經濟,他開始學習務農,是在林內鄉第一個人種植火龍果,後來因為太多人跟著種植,售價與銷售不好,利用閒暇時鑽研笛簫技術,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放棄本業的經營。
        因為有著不放棄的精神,讓他更專心投入笛簫的創新與掌管家庭,也讓夫妻相處增添不少趣味。黃先生常常吹笛簫試音,他的內人也成為他的最佳聽長,每天都要吹上好幾首音樂才肯去休息。
每個產業都會面臨傳承的問題,讓黃先生更積極尋找接班人,接班人需要會製作笛簫又懂調音的技能,他也希望傳承給對音質靈敏的人,讓傳統工藝能一直走一去。
帶動吹簫風氣是他最大的心願,因為雲林是以農為主,居民大部分都不了解,相關的音樂文化,透過林北社區發展協會的帶動,讓他有機會走出去與大家分享竹管樂器。現今文化創意的發展,他開始朝著笛簫DIY,讓大家來體驗吹笛製簫的樂趣,讓在地工藝產業深耕。由於中國的笛子低價進入台灣,讓竹管樂器工廠變得難以生存,而黃先生認為,竹管樂器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他有義務去傳承它,他有一個夢-「千人吹笛」,打破世界紀錄,一方面是傳承文化,另一方面行銷台灣的竹管樂器。


笛簫的歷史
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
簫:原稱「洞簫」,現簡稱「簫」。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静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時代
時代描述
舊石器時代
1. 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
2. 最早的一批骨哨,發現於山頂洞人的遺址中
3. 以鳥的腳骨製成,東方用鶴的腳骨、西方則是禿鷹腳骨
4. 約3cm左右,開有一至二個孔,可發聲
5. 吹奏的方式與洞簫相同,在樂器頂端斜吹

新石器時代
1. 河南省舞陽縣賈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 共有十多支,屬同一類形制,放於墓主人的遺骨兩旁
3. 樂器的長約20cm左右,直徑約有1cm
4. 其中有一支較為完整的,開有七個均勻排列的指孔
5. 指孔呈圓形,工藝精巧,仍然可以使用
6. 吹奏時斜豎放,上端與嘴唇構成角度而發音
7. 手指依次序按孔,可以吹奏出類似現代的七聲音階

黃帝時期
1. 以黃河流域生長的大量竹子制笛
2. 《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于昆?、斬而作笛,吹作鳳鳴」
3. 竹優於骨,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黃帝時,伶倫取竹於嶰谷,採取空竅而厚薄均者,斷節而吹之。」伶倫所吹奏的竹管未有開指孔,在當時,以這些竹管來制定標準音高,「為正聲之器。」在發音原理上,洞簫類的樂器音色清純,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都推祟簫聲為正聲。

夏、殷、商時期
以「籥」為簫類的代表。對於籥的描述,歷史上不少文獻都有記載:
「夏籥序興。」——玉海.仲尼燕居
「夏籥以竹為之。」——朱載堉.律呂精義
「籥三孔,主中聲,而上下之律呂于是乎生。」——群書考索
「籥謂之笛,有七孔。」——廣雅
「紫竹可為籥管,九節者佳。」——紹興府志
「籥乃北音,禮記所謂夏籥是也。」——朱載堉.律呂精義
「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龠欠籥。」——周禮

在夏殷商朝代,簫類樂器稱作籥。以竹子制,有的三孔,有的七孔。在當時已經有師徒相授的制度,而且在選擇徒弟以及訓練內容方面還是相當嚴格的。

春秋時期
在春秋戰國時代,有稱為「楚」的吹奏樂器.又有稱作「南籥」和「篴」的樂器。
楚的結構頗為特別,在管口的上端有一個木塞,木塞開有一條狹縫,正對狹縫下方是吹孔.由於氣流的通道經狹縫對準吹孔,所以只要在管口吹氣進去,很容易便可以發聲.其原理與當今的豎笛相同.而後世的琴簫(北簫),頂端的構造也是半封閉的,這種結構,與楚相同。

戰國時期
1. 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
2. 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也曾提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3. 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
4. 湖北隨縣出土(公元前433)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
5.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公元168)中兩支橫吹笛
秦漢時期
1. 七孔竹笛的出現,兩頭笛的發明
2. 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3. 笛在古代稱為「篴」
漢代
洞簫稱作長笛.而簫是指排簫
唐代
唐代有洞簫,尺八兩種簫類樂器.而洞簫又有流行於褔建一帶的南簫(又稱南尺八),流行於江浙一帶用紫竹造成的北簫(又稱為鳳凰簫和黃鐘簫)。
宋元之後
洞簫基本上定形,音律由唐代的近乎十二平均律變為與戲曲語言相配合的七平均律。

笛簫製作材料
   全世界竹子的種類約有62屬,1200多種,其中台灣自生的竹子有80餘種,而常見的竹子有桂竹、孟宗竹、刺竹、長枝竹、麻竹、綠竹等六種。目前台灣的竹林面積約十五萬餘公頃,主要分佈於南投、嘉義、台南、苗栗與高雄等各縣,其中南投縣的竹林面積居全國之冠。由於竹林容易栽植、生長迅速,成林三、四年後即可砍伐,竹材的利用深具發展的潛力,是台灣極為重要的林產經濟作物。
  竹林經過適當培育,約歷3~6年左右即可砍伐使用。以耐久性言,以5~6年者為最強;以拉張強度言,以3~8年者為佳;以抗壓及抗縮強度言,以4~6年者為佳;以抗彎強度言,以4~5年者為佳。所以應視用途之不同,而有所取捨。
竹材因種類及部位之不同,性質有差異,用途也不同。從事竹工藝者,必須明瞭各種竹材之性質,而後依其材質特性來製作各種器具或藝品。如選材不當,則不僅無法製作精良藝品,而且容易損壞。

竹種
稈高(m)
直徑(cm)
節間長(cm)
屬性
性質
用途
桂 竹
6-16
2-10
12-40
散生竹
材理細緻堅軔,富彈性,是編織藝品與製作圓管傢俱的上等材料,皮硬、抗彎、強度大。
筍籜褐色,有斑紋可編織器物,供建築、家具、農具、造紙、編織等工藝材料,根莖可製工藝品。
孟宗竹
4-20
5-18
5-40
散生竹
幹面平滑,節低肉厚,表皮堅硬容易劈裂。
供建築、家具、器具、竹雕、造紙、編織膠合等用途極廣。
紫竹
3-5
2-4
25-30
紫黑色,具紫色或灰褐色的斑點或條紋。
觀稈色竹種,為優良園林觀賞竹種。竹材較堅韌,宜做釣魚竿、手杖等工藝品及簫、笛、胡琴等樂器用品。
苦竹
3-7cm
2-5
27-29
散生竹
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後漸轉綠黃色,有灰白色粉斑。
苦竹材質細密堅韌,聲學特性好,是製作民族管樂器簫、笛子等的上佳材料。

洞簫的種類
一、大頭簫類
(桂竹,孟宗竹含根部製作)

1.1 南管簫(南管尺八)傳統簫
十目九節尺八長,折衷音律音孔六孔,鳳眼兩孔。有U型吹口,V型吹口與半UV吹口三種。種類有洞管用DG尺八(升50音分),大陸品管用FbB。我個人實驗製作低八度洞管用AD(升50音分),及唐吹口六孔洞管尺八。

1.2八孔南簫
不拘竹節與音孔位置,十二平均律音孔八孔或七孔,鳳眼兩孔(或有人不開鳳眼),U型吹口居多,亦有人製作V型吹口。可以有十二管不同長度與音高的制式。
此類簫可以製作長尾管或短尾管,甚至無尾律長管,其音色展現不同。(尾管指出音孔以下的長度)




1.3()吹口南簫 尺八與傳統簫的結合
唐式(外切型)吹口,製作成南管音律的六孔南管簫,或十二平均律八孔簫,可以有十二管不同長度與音高的制式。
還原古(唐)制六孔外切吹口,作者也實驗唐吹口南管簫。此唐風簫吹奏南古管樂別有一番韻味,其細膩度與音色純度都可以有優異表現,也可表現沙啞與大張力,為南管古樂增添另一領域。

1.4日本尺八
日尺八吹口源自唐式外切型,但鑲有牛角,其音孔有五孔(本曲專用)與七孔(歌謠與新曲用)兩種。無鳳眼的實際律管。每種都有十二管長短不同音高制式。以律管一尺八寸為標準(筒音D),每增減一寸相差半音為調高標示。

唐式(日式)吹孔與台灣吹孔的比較
洞簫根部


二、中國屏簫類
(採用紫竹類竹製作,不帶竹根部,吹口有竹節屏蔽)
 
2.1江南絲竹洞簫
  有六孔孔與八種兩種,六孔音律也有折衷律近勻孔型,也有十二律全音半音不同距離音孔型,八孔則是十二平均律型。
其出音孔離管尾距離比大頭簫類長很多,補償其管徑小的低音不足的缺點。

2.2琴簫
  比江南絲竹洞簫更細管徑的八孔紫竹簫,配合古琴合奏的音量,通常只有G調與 F調兩種。

2.3玉屏簫
中國貴州所出產,細小水竹所製,以工藝品為多,演奏用很少。

2.4彎管洞簫
洞簫也有專利?

        竹簫長度由調子決定,一般C調約長一尺八到兩尺,若要吹到低音,洞簫會長到手很難按,樂手必須歪頭、伸長手才按得到。製作洞簫四十年經驗的老師傅黃朝慶以低音號的原理,讓直直的洞簫轉圈,為了維持在正常洞簫的長度內,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繞彎。他實驗過所有彎弧造型,把竹子切成廿多段,一節一節組裝,再用特殊配方的膠來黏,把原本需兩尺四寸的D調洞簫,改良為一尺九寸長,已向經濟部申請製作專利。

洞簫製作流程
適合造洞簫的竹材範圍甚廣,常用的竹種有桂竹,孟宗竹,紫竹,苦()竹,玉屏竹等等。好的竹子生長在氣溫較冷及貧瘠的山區,肥沃多水的地方生長的竹子因不夠堅硬,不適宜造洞簫。生長五年左右的竹最為理想,連根部截取約八十釐米長的竹材。

洞簫的演奏型態
簫不僅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游船上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
洞簫應用於南管
一般的南管演出使用四種絲竹樂器:琵琶、洞簫、三絃、二絃,我們稱為「上四管」,另外再加上指揮節奏的「拍板」,便構成南管音樂的基本演奏形制。有時為了配合某些樂曲和儀式,會加入響盞、叫鑼、雙音、四塊這四種打擊樂器,即所謂「下四管」。





上四管
琵琶
洞簫
三絃
二絃
「四相」「九品」
琴身大都使用杉木
琴面使用梧桐木
與近代國樂豎抱琵琶不同
身前五孔,後一孔
非觸地端之竹不取
長度超過十目九節則不用
與俗稱「尺八」規格不同
直項長柄小圓腹
雙面蟒皮,形體與古時「秦琵琶」相似
音色圓厚低沈
與琵琶音色形成互補之陰陽關係
 琴筒採林投樹的果實製成
琴柱以竹頭為首
柱身有十二竹節
兩根軫子在右邊,和胡琴相反
下四管
四塊
叫鑼
雙音
響盞
又名「四寶」
四片兩端有節的竹片
左右手各執兩片
手臂運勁使竹片震動互擊
又名「小叫」
木魚與小鑼的組合
左手食指掛住小鑼,拇指與中指執木魚
拍位擊木魚,撩的後半拍擊小鑼
又名「雙鈴」
兩手分執
在撩位或拍位的後半拍互擊
音色力求柔和悠揚,如空谷迴響
銅製小鑼置於竹篦圈中
左手執竹篦,右手拿紙製小軟捶
逢拍位停頓
唯一可與琵琶捻指同時發音的的金屬樂器
排場位置圖,如下:


洞簫吹奏方式
節奏蕭的呼吸方法是指吹奏中氣息的運用。呼吸方法分為三種,分別為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腹胸式呼吸法。

3.1胸式呼吸法
它主要依靠胸廓中,上部肋間肌參與進行的呼吸形式,有似平時的呼吸方法,這種方法吸氣時橫隔膜有些向上收,不能主動地幫助完成呼吸動作,吸氣量受到限制,同時由於肋骨支撐,肋間肌的伸縮力受到制約,缺乏彈性,不易控制,因此容易使人感到疲勞和緊張。

3.2腹式呼吸法
又稱丹田式呼吸法,它主要依靠橫膈膜和胸廓下的腹肌和腰肌的運動來完成,它的特點是整個腹腔向外擴張,腹部的肌肉靈活,富有彈性,吸氣量較大,但因胸部沒有充分的運動,整個腹部運動量過大,容易使人疲勞。

3.3胸腹式呼吸法
它是由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自然結合而成的。這種方法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深呼吸。吸氣時,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同時向四周擴張,但氣要歸丹田,呼氣時要求意守丹田,提氣自然,使胸腹恢復自然狀態。

笛的種類
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
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玉屏笛和低音笛等。

排笛的介紹
排笛是具有歷史性及神祕色彩的樂器,在古代的官廷慶典、民俗活動中至今日的祭孔、祭祖大典均可發現排笛的蹤跡,而許多國家的歷史文獻記載中顯示排笛存在的時間已超過六千年。
排笛的音色具有淒美、神秘的特色,今日許多的音樂、電影配樂都可發現排笛優美的樂音。國內目前常見的排笛是由二十四或二十二 根長、短、粗、細不同的竹管由左而右所連接成弧形的形狀。

排笛的種類
市面上找得到的排笛種類,大致上可分為筆直排笛與圓弧排笛兩大類。首先,筆直Straight排笛主要包括傳統南美洲排笛。這種排笛比較容易製作,但比圓弧排笛困難演奏,是屬於比較原始的排笛。
至於圓弧排笛,是屬於羅馬尼亞或歐洲型的排笛,比較符合吹奏者頭部的轉動,使演奏更快速、更精確的技巧,但比較難製作,所以也比較昂貴一些。要注意的是,只要是8管以上的排笛,笛管一定得用不同管徑。
展示空間
功能:展示、教育、典藏
   
展示-工藝紀錄片、洞簫陳列
教育-製作過程、吹奏方法、歷史、種類、演奏型態
典藏-經典作品、收藏品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