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林北社區 農特產耕作文化展示規劃


社區總體營造專論】授課教師/ 黃世輝教授

設計博一 王志華  D10030021/文資碩三 張雅慧  9842706/文資碩二 談繼威  9942717/文資碩二 梁雅婷  9942719





壹、基地研究

一、背景說明

1. 引言走入社區的第一步:從地理環境開始


林北村因為於林內北方,故稱作林北村。明治34年(1901),林內村屬斗六堡林內庄,大正9年(1920)屬於斗六街林內的轄內,光復後正式定名為林北村,林北村以頂庄開發最早,為林內的一個大聚落。 此地是濁水溪進入雲林縣境的第一個村落,林北村北以濁水溪與彰化二水相隔,東以清水溪與南投竹山相鄰,形成天然界線。

村里
鄰數
戶數
合計
林北村
30
818
2,750
1,443
1,307
資料來源:林內鄉戶政事務所20119月人口統計

雲林縣農耕總面積80,429公頃(行政院農糧署99年底統計資料)
林北村農耕總面積375.1公頃(其中水稻種植100多公頃)



2. 聚落生活的腳步與重心

■ 頂庄       舊名林內,位於台三線上,屬林內聚落的一部分。此聚落位於林內的最北端,故稱頂庄。現今頂庄以陳、鄭為大姓,庄內有一「國姓廟」,重建於民國76年(1987),主祀鄭成功。

■ 玉蘭花腳   林北村在往三號水門路邊,原有一株百年玉蘭樹,本地居民經常於農暇時間在樹下乘涼休憩,對此樹依賴甚深,因此本聚落以此為名,但百年老樹遭到雷殛焚毀,村民重新栽植一株玉蘭花在原地。本聚落約有30戶人家,以福佬人居多。

■ 鉛片厝     本聚落位於林內外環道路旁,過去全面種植菸葉,目前僅餘三分之一的農民持續種植。一般閩南人傳統建築是紅磚黑瓦,鉛片厝則是由來自竹苗地區的客家人定居的部落,初來此地的客家人將陋就簡,以簡易的鉛片搭厝,形成一個小聚落,名為鉛片厝。如今居民經濟狀況改善,陸續修建新居,鉛片厝已成為一棟棟新式住宅,鉛片厝仔為特徵的景觀也成為歷史。

■ 二號仔(彭厝) 此聚落位於林北村增產路通往一號河堤頂端處,林內鄉與二水交界的彰雲大橋下的堤防邊,因鄰近二號水門而得名。本地亦名彭厝,由來自75年前新竹彭姓客家人至此開墾,帶動日後更多客家人來此居住,形成此聚落,目前約有20戶人家,客家人約佔百分之八十。

■ 觸口       林內有一水門位於林北村,叫清水溪觸口。其由來是很早以前有一座山(今阿里山脈)從嘉義一直綿延至竹山、名間、二水,當時因清水溪水勢太大,以致溪水觸開山頭,留了一個缺口,清水溪並在此與濁水溪交會,故此地一般俗稱為「觸口」。

3. 豐收來自大地的恩賜

濁水溪眷顧的林北社區,它有濁水溪澆灌沃土,利種菸葉。林北社區得天獨厚,擁有沃土,以及因地理位置處山區少風害,而成為雲林縣境內相當重要的菸葉種植地。這裡也種植稻米與水果,其中,木瓜以網室種植,品質佳、產量高,在全台深受歡迎。本地農特產計有菸葉、木瓜、草莓、番茄、稻米等農作物。

4. 威脅林北所面臨的現況

林北農耕總面積共375.1公頃,其中水稻種植100多公頃,人口2,750人,農業人數三分之一以上。典型的農村,典型的困難,林北面對的現況問題與其它農村相同,民國九十一年公賣局菸酒專賣制度轉為民營之後,過去作為支持林北重要經濟來源的菸葉種植面臨劇變,在務農缺乏經濟保障的現實下,林北農村的青年離鄉,老農期盼第二代離農,在地農會亦並未充分發揮協助產銷運作的功能,缺乏農民輔導機制,除木瓜產銷經農會協助外,其他作物產銷皆由農民自尋中盤商,農民雖有意自組 產銷合作社,但因未能達成共識,地方上的農民面對生存與經濟問題,仍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

為了讓青年人不必離開家鄉,林北部份社區營造工作者嘗試推動一般農業轉型休閒農業,並以維護適於紫斑蝶生存的生態環境為號召,推動有機農業及環境教育的觀念,然因近年氣候遭逢暖冬,經濟價值較高的草莓種植面積逐年縮減,延聘社區大學講師授課輔導轉作有機農業的成效亦不彰,林北當地慣行農法觀念難改變,目前僅零星農民在一期稻作期間嘗試以不噴灑化學肥料及農藥的方式栽種稻米,並未真正轉為有機農業型態;且稻米採收後仍循一般稻米產銷方式賣給碾米廠,並未形成穩定及品牌化的銷售模式。

二、林北社區的農產故事地圖

1. 稻米:

在林北村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稻田是四季遞嬗中最主要的景觀,除了濁水米響亮的名號,因為位在出水口,也讓林北的水源比起其他地方擁有更無虞的供應,在過去以菸葉為村裡主要收入來源的時代,種植稻米只是作為自己食用,近年來地方上開始進行有機農業的推廣,村內唯一栽種無毒米的張大哥,嘗試以不施化學肥料及農藥方式種植自家的一期稻,每年的二期稻作適逢颱風季,氣候又溫暖,蟲害容易滋生,必須配合乳酸菌、光合菌、酵母菌等天然菌類驅趕蟲子,產量雖然仍然不能與一般耕作方式相提並論,但張大哥說得靦腆:「怎麼種都不划算。但是自己吃,產量少一點沒關係啦。」
 
2. 木瓜:

是林北社區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的農產品之一,但對於氣候溫暖溼潤的林北而言,病蟲害是木瓜的主要威脅,改為網室種植之後獲得了有效解決,果實呈現長橢圓形,果肉厚實甜美,在市場上頗有好評。

3. 菸葉:

菸葉屬高經濟作物,是林北社區數十年來產業發展重要關鍵,成為昔日林北村最為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民國64年接手父親菸田的詹春福大哥回憶,在全盛時期,林北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菸草,民國90年之後,菸酒公賣制度改為民營,全林北僅剩五戶繼續種植,高達三層樓的菸寮,台語稱「煙珼仔」,是過去菸葉採收後烘乾與存放的地方,菸樓烤製菸葉的燃料為木材,約10-20年前,菸農們全面改用機械乾燥室,改燃柴油,由機械控制的乾燥室火侯大小容易控制,不像過去三層樓高的菸樓,在人力控制下,昇溫降溫較為困難,因此乾燥室烤出來的菸葉色澤美,品質也較好,每年一到菸葉採收的時節,菸農以每天八小時一千元的工資請當地的婦女來幫忙收菸、烤菸,乾燥室在十天連續的運作下,每批可烤成1000公斤的菸葉,然而在地僅存的菸樓在已然全面改為機器乾燥的今日,仍為林北標誌了過去菸業五十年的榮華歲月。

4. 草莓:

20多年前,草莓被引入林北,目前觀光草莓園集中在林北社區在林內往二水的雲141縣道路上,每年10月初,草莓農夫從苗栗大湖買來草莓幼苗,40天後就可以採果,直到隔年四月。15年前開始種植草莓的張大哥說,經濟價值相當高的草莓,價格最好的時候一斤可以高達300元,但近年遭逢暖冬,嬌貴的草莓越來越不易種植,林北的草莓田只能越來越少。

三、老祖先的智慧林北的節氣生活

季節
月份
節氣
主要作物與節俗
二月
立春
菸草/玉米/草莓
芥菜是冬季盛產的蔬菜之一,在這段時間,林北的客家媽媽們會以應節的包心芥菜醃製鹹菜或福菜,先以鹽仔細搓揉芥菜後置入醬缸,約莫10-20天之後便可食用。
雨水
三月
驚蟄
一期水稻/玉米/草莓
第一期稻作於春季插秧、夏季收穫,林北村的稻米種植面積有100多公頃。
春分
四月
清明
一期水稻/草莓/絲瓜
農曆四月草莓的生產進入尾聲,但在前一年底播種的絲瓜卻正好適逢採收季節。瓜農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將瓜柄剪斷,應節的絲瓜口感細緻,並且農夫也會保留部份絲瓜的成熟纖維作為絲瓜布使用。
穀雨
五月
立夏
一期水稻
此時開始吹起南風,氣溫逐漸上升,農作物迅速成長,較早種植的水稻也進入抽穗的階段,但因為五月正逢梅雨季,若下了過多的雨水,將會影響水稻的開花授粉,進而影響產量。
小滿
六月
芒種
一期水稻
六月陽光充沛,稻穀在這個時節漸漸成穗、完熟,林北各地已可見金黃稻浪。
夏至
七月
小暑
一期水稻/木瓜
從七月份開始,木瓜就可以陸續採收,直到12月,林北的木瓜以網室種植,避免病蟲害,品質佳、產量高,在全台都廣受歡迎。
大暑
八月
立秋
二期水稻/木瓜
第二期稻作於夏季插秧、秋季收穫,過去農家忌諱在立秋當天打雷,傳說將會預兆二期稻作歉收。
處暑
九月
白露
二期水稻/菸草/玉米/木瓜
雖然各農家的作業時間不同,但這個時期的農田,大約是二期水稻芒花之後正在抽穗,可以見到林北稻田翠綠的景觀。又逢龍眼盛產,四處可見陽光下曝曬的香甜桂圓。
秋分
十月
寒露
二期水稻/菸草/玉米/木瓜
林北除了一年兩穫的水稻外,部份農民利用9月底至10/10間,二期水稻收穫後、雨水量減少、氣候尚暖的時節種下菸葉,種植期間約至隔年2月,目前林北一帶種植總面積約11-12甲。草莓的植栽也逐漸出現在道路兩旁。
霜降
十一月
立冬
二期水稻/玉米/菸草
配合秋去冬來,林北的二期水稻紛紛進入收割期,田間的菸葉成長迅速,翠綠的植栽已經可長至一人高。
小雪
十二月
大雪
二期水稻/玉米/菸草/草莓
經過大約40天的培育,每年約十二月開始,林北的草莓進入採收期,直到翌年的四月。
冬至
一月
小寒
菸草 / 玉米 / 草莓
大寒及小寒時期,天氣開始趨於寒冷,林北的菸葉及草莓都逐漸進入成熟與採收期。林北的菸農在農曆十一月底時開始採收、烤製菸葉,大約一個半月的時間採收完畢。
大寒

四、農耕生活所面臨的挑戰

1. 耕作方式帶給生活環境的影響:農藥與肥料對土地的傷害

慣行農法對於土地、對於人們的傷害,每一個農民都明瞭,但在現實環境的影響下,讓農民們不得不以慣行農法來面對農作物;為了生計、為了衝高產量、為了讓農作口感佳、外觀好,農民只好灑下大量的農藥和肥料,自己與家人要吃的,農藥就少一點,為什麼會造成農民這樣的差別?當大量的農藥及肥料入侵到土地後,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計算的,而要讓這樣的土地恢復到乾淨無毒的,卻也要花上更多倍的時間,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

2. 人口老化、外移,休耕土地的增加,少有年輕人回鄉繼承農業

農民所見農業的末路,在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下,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回鄉繼承農業;然而農村的產業,根本就在農業,失去了根,臺灣還有多少競爭力?政府政策影響著國家的發展,政府對農業的關心,是否又能真正透析問題?並提出真正可以幫助農業發展的政策,要吸引年輕人回鄉,總是要讓人可以看見農業的未來,看見農業對於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3. 轉型:如何讓人口回流?改變傳統農耕方式?找到農村生活的活路/活水

貓兒干文史協會楊永雄總幹事表示,有機或自然農法的技術,其實都不是最大的問題,耕作方式總是能透過一次次的經驗,獲得新的改變與進步,對於推動有機栽種的小農而言,整體的制度與管道建立,才是真正需要的幫助,從初級加工、包裝設計、推廣通路、行銷管道等,有機或自然耕作的農作物,絕對不是一般過去傳統的銷售管道可以支持的,成立有機農產的產銷班,是一個方法,但一定需要有專業的人來經營管理,就讓農民回到農業的本位,然而現今的政府,都只願意作收割成果的事情,從來都不願意從根本做起,這又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投入農業?

五、友善的農業與環境觀

1. 新耕作方式—-秀明農法

1-1. 對待土壤的思維

秀明自然農法講求潔淨的土壤具有生產足夠的蔬菜及作物,供養人類及家畜的能力。依據這樣的思維,本農法即為了發揮土壤原本的力量,致力使土壤潔淨。
本實施綱要禁止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及動物的排泄物等製程的堆肥,因為這些資材將污染土壤,有損土壤原有的能力,因此禁止投入自然堆肥以外的資材到土壤。而過去曾經投入禁止資材,可能被污染的土地,其原有力量低弱,在轉換秀明自然農法時,務必盡力使土壤潔淨。土壤的潔淨方法有以下二種:

(1)    客土:所謂的客土為在旱田或水田中投入不含農藥、化學合成物質等實施綱要中禁止資材的土壤。
(2)    歸還天地:殘存肥料的蓄積層在土壤表面至其下30公分處。秀明自然農法中,要分解這些殘存的肥料,可以將土壤翻出,使之風化,稱之為歸還天地。
 
1-2. 對自然堆肥的思維

秀明自然農法所提的自然堆肥施用是為了提高土壤的保溫性及保水性,不使土壤硬化為其目的,並非其肥料效果。這個觀點需充分融入思維中,依需要,投入自然堆肥。秀明自然農法的自然堆肥是利用不含禁止資材的地方所生的植物為原料製成的堆肥。旱作的地方請勿使用稻桿等水田而來的自然堆肥。而水田稻作的地方亦勿投入稻桿以外的堆肥。
 
1-3. 自家採種

秀明自然農法不只講求土壤中的禁止資材,也認為殘存於種子中的禁止資材,亦影響重大。所以秀明自然農法要求以自家採種為原則,而且認為由該土地、該氣候、該風土上取得的種子能適應該土地生長。因此,若手上無秀明自然農法的自家採種種子,可以向其他的秀明自然農法實施者索取,但避免種子取得地與自家耕作地相距太遠,最好向鄰近的實施者索取。
 
1-4. 連作

秀明自然農法講求連作,認為連作越久,土地越適合該蔬菜及作物生長。

2. 對待土地的思維

台南新營的廖有棠先生,投入秀明農法的耕作,起因是參與了社大所開設的「小農出頭天」的課程,勾起他小時候,生活在農田中的記憶,儘管現在的本業並非農民,但依然嚮往著田園的生活,即於住家附近,租了一塊田地,開始施行秀明農法,雖然才經營一年左右的時間,距離真正成為獲得秀明農法認證的時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廖大哥依然熱衷於農事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努力實現回到過去生活的模樣,希望可以吃得安心、食得健康。

會不會想要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廖大哥表示,沒那麼容易,也需要有健全的制度與管道,不然小農是無法輕易的生存在市場中,也因為單純對於農耕的興趣,一點也不會期盼自己的孩子會願意繼承,但沒有缺少的,是對於自然農法的嚮往,只要找到適合的土地,廖大哥依然想要繼續承租,繼續將耕作的範圍擴大,繼續完成小時候的田園生活夢。

3. 結語:農村的產業在哪裡?當然就在農業!

無論是身在何處,農業之於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該在什麼樣的時節,食用什麼樣的農作物、外觀、口感差一點的農作物,一定比漂漂亮亮的農作物,對人體更有保障、多花一些錢,可以吃進更多的健康!這些都是重要的飲食觀。
每一個人都希望,我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越來越美好,留給後代子孫舒適、乾淨的土地,我們更希望有著健康無毒的飲食環境,支持有機或自然農法的作物,就是最好的行動力!支持農民可以友善的對待土地,我們也能品嚐到乾淨、無毒的農作,臺灣的農業才有翻轉的機會!

貳、展示規劃

一、展示概念

配合2013農業博覽會林北地區文化展示軸線規劃農業展示節點。以靠近對外幹道(台三線)的展示地點,作為外來者接觸林北村的起始,透過意象式的簡易介紹,吸引參觀者實際走入林北社區,體驗地方景觀與人文。

二、展示架構


三、展示主題設定

【主題文案】
邊界 The Gap
 林北村,泱泱農業大縣的其中一方版圖
 嘉南平原最北、北水南引灌溉的最源頭
 稻米為主,菜蔬果物為次,木瓜全台聞名
 清水與濁水的交界,孵育富饒的田土
 閩客族群的共融,刻劃多樣的生活節俗與物產
 青年離農的時代,林北嘗試摸索新路
 走在一般/休閒農業、慣行/友善農法的邊界
 成為一個典型農村的鏡像,
 在時空、心靈的界標上,
 重新反照台灣土地與農人的一生收成
展示場地外觀(離台三線側建築立面)


四、展示空間規劃

利用社區內舊菸樓作為展示地點,展示地鄰近社區對外幹道台三線,交通聯外性強,因此建議將本展作為引導來賓進入社區的第一停留站,利用對於社區農業重點式、概念性的介紹,鼓勵來賓走出展場後,願意直接進入社區,實地體驗林北在地景觀,使社區成為實質意義的展示場。

4-1. 空間現況示意圖





視點1
視點2


視點3
展示場地入口

4-2. 展示空間規劃示意圖

五、展示內容

1. 展示分區
1. 海報展示區(共六張A0海報)
0. 封面頁——邊界

  1. 引言:林北社區的地理環境、現況問題
  2. 林北社區農產品介紹(稻米/菸葉/木瓜/草莓)
  3. 林北節氣與農耕生活
  4. 菸葉稻米與農業耕作的挑戰
  5. 結語:友善的農業與環境觀
2. 農具展示區
收集林北傳統農具,搭配說明牌,介紹各項農具功能、用法與特性。






3. 樹型裝置區(休憩區)
延續過去農人在玉蘭花樹下乘涼休憩的地方故事,將展場現地柱身裝置為樹狀,並於周圍裝置座椅,提供訪客休息。


4. 影片播放區
透過在地農民訪問剪輯10分鐘紀錄片,內容包含田間工作與地方故事, 鼓勵訪客走出展場,實際踏查林北鄉間景觀。
2. 展示內容
2-1. 展示設計
0. 封面頁——邊界




1. 引言:林北社區的地理環境、現況問題



2. 林北社區農產品介紹(稻米/菸葉/木瓜/草莓)



3. 林北節氣與農耕生活

4. 菸葉稻米與農業耕作的挑戰

5. 結語:友善的農業與環境觀



2-2. 紀錄片架構(片長:10-15分鐘)


片頭(20”):在地意象

     參考畫面:老農騎車在社區道路上遠去背影
     背景配樂:現場環境原音,無配樂

第二段落(3’) :傳統的農家生活/應節吃食
     參考畫面:社區阿嬤醃製福菜工作過程年節祭祀景象
     背景配樂:社區媽媽吟唱天公落水調
                        天空哪落水喔阿妹呀戴著草帽來到溪水邊
                        溪水呀清又清魚仔在哪水中泅來泅去
                        天空哪落水喔阿妹呀戴著草帽來到溪水邊
                        溪水呀清又清魚仔在哪水中泅來泅去

第三段落(4’) :農耕甘苦/玉蘭花腳的故事/產業變遷
    
     參考畫面:老照片、稻/果園/菜園/菸葉田間的工作過程
     背景配樂:訪問原音

第四段落(3’) :林北的農業轉型

     參考畫面: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訪問無毒農業農民訪問
               觀光草莓園民眾採果
     背景配樂:訪問原音

第五段落(3’) :林北農人的夢
    
     參考畫面:田間的工作過程社區活動過程(訪客導覽等)
               農作物的收成景象
     背景配樂:未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